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電器中,像手機、遙控器、衛星通訊、對講機等設備都是通過電磁波來傳輸的。
公元前六七世紀,人類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吸鐵、磁針指南、摩擦生電等現象,但那時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直到十六世紀,人類才開始系統地研究磁和電相關的現象。
起初,人們只是把電、磁作為兩個獨立的領域進行研究,後來經過庫倫、高斯、歐姆、奧斯特、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一批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探索,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才把磁和電兩者關聯起來。
變化的電場周圍會產生變化的磁場,變化的磁場周圍又會產生變化的電場,如此循環往復。變化的電磁場由近及遠地輻射,就像水池中的水波一樣表現出波的特性,這就是電磁波。波峰之間的距離稱為波長,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點的波峰數就稱為頻率。按照電磁波頻率或波長排列起來的譜係被稱為電磁波譜。
電磁波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的電磁場。在自由空間中,由幅度成比例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組成,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為光速。電磁波除了連續波動狀態外還能以離散形式存在,當波長縮短到可見光範圍時,電磁波呈現出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如果波長進一步縮短(例如γ射線) , 主要展現出粒子性。
按照波長或頻率的順序把相應的電磁波排列起來,就是電磁波譜。依照波長的長短、頻率以及波源的不同,電磁波譜可大致分為:無線電波、
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
電磁波頻率越低,波長越長,繞射能力越強,傳播距離也越遠,但自然界和人為乾擾也較嚴重。相反,電磁波頻率越高,繞射能力越低,傳播距離越近。不同頻率電磁波在遇到不同性質和大小的障礙物時發生的穿透、反射、折射、散射對傳播效果的影響也不相同。這些特點決定了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傳播方式和應用領域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極長波到長波的傳播特性
●從極長波(頻率3Hz-30Hz)至甚長波(3kHz-30kHz),主要沿著地球表面進行長距離傳播(也稱地波傳播),並且在地下和水中有較好的傳播特性。它們主要應用於對潛通信、水下導航、地下通信、地質勘探、國際長距離無線電導航等業務。
長波(30kHz-300kHz),主要沿著地球表面傳播。一般來說,地波傳播可達200-300公里,沿水面傳播或增大發射功率時可達2000-3000公里,甚至更遠。由於傳播比較穩定,這個頻段的電磁波主要應用於長距離無線電導航、標準頻率和時間信號廣播、電離層研究等領域。
中波和短波的傳播特性
●中波(頻率300kHz-3MHz)主要靠地波傳播,但其高段在晚間也可經電離層反射,主要用於廣播和導航。
●短波(頻率3MHz-30MHz),主要是通過電離層反射方式,經過一跳或多跳實現遠距離傳播。不過,短波的這種傳播受電離層變化的影響比較明顯,信號傳播不夠穩定,有時會出現通信中斷的情況。
相對長波而言,短波通信天線尺寸較小,生產成本較低,建立鏈路方式靈活。因此,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日趨成熟的今天,短波通信仍然是公認的廉價、簡單、方便和可靠的遠程通信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國際廣播(如CRI、BBC)和遠程點對點通信等領域。
米波、分米波和厘米波的傳播特性
●米波(頻率30MHz-300MHz)、分米波(頻率300MHz-3GHz)和厘米波(頻率3GHz-30GHz)通常稱為超短波或微波。它們在傳播過程中受大地吸收而急劇衰減,繞射能力非常差,遇到電離層也不能反射回來。所以,這些頻段的電磁波通常只用於視距傳播和散射傳播。
●視距傳播,顧名思義就是在“看得見”的距離內進行傳播,即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沒有遮擋。主要用於廣播電視、移動通信、微波中繼、無線接入、雷達等系統。“視距”有時也可以是極其遙遠的,例如地球與深空探測器之間的空間通信,以及射電天文台接收天體電磁輻射信號。
●散射傳播主要集中在30MHz-100MHz和700MHz-10000MHz頻段。當電磁波遇到對流層和電離層中分佈不均勻的物體(帶電介質)時,一部分電磁波就會產生散射返回地面。因此,散射傳播可用於超視距通信。與短波頻段的天波通信相比,不受核爆炸、太陽黑子、磁暴和極光等影響,保密性強,穩定可靠,具有抗毀性,便於機動應急架設,在軍事通信中廣泛應用。
https://www.409shop.com.hk/shop.php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